清代的地方官制:行省
王朝的重心是十八个行省,因为地处从长城沿线到海南的广袤而低矮平原,相对于高原边疆得名“内地”。又因为清王朝崛起于塞外东北的白山黑水,以山海关为界,将十八个行省称为“关内”,而称东北为“关外”。清王朝长期禁止关内百姓向关外移民。
这十八个行省分别为: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含台湾)、广东(含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疆界与现行省份...
王朝的重心是十八个行省,因为地处从长城沿线到海南的广袤而低矮平原,相对于高原边疆得名“内地”。又因为清王朝崛起于塞外东北的白山黑水,以山海关为界,将十八个行省称为“关内”,而称东北为“关外”。清王朝长期禁止关内百姓向关外移民。
这十八个行省分别为: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含台湾)、广东(含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疆界与现行省份...
古人好以“州县”指代基层政权,进而代称天下。唐宋盛世,州县是通行的两级政区。到了明清时期,州被府全面代替,州县变为了“府县”。
府作为地方政区名称,始于唐宋时期。宋朝升重要的州为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明清以知府为地方实官,为一府长官。因为府与秦汉的郡一脉相承,知府相当于秦汉的太守,因此清代知府雅称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