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特产,也许与我们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延续和发展的数千年时间里,官僚制度曾经代表着中国传统政治的精致、典范和成就辉煌的盛世景象融为一体。曾几何时,它开始承受越来越多的批评。后人认为官僚制度恶化了中国的社会风气,阻碍了政治前进的脚步,甚至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消极遗产。

不可否认的是,官僚制度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其中的消极负面因素,我们不能奢求一朝改善,对其中的正面遗产,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张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就是一部重与反思古代官僚制度的作品。

《衙门口》梳理了古代官员从录取到退休的方方面面内容,简介了历朝历代官僚制度,展现了古代衙门内外的种种场景。它让读者感觉到,原来中国人已经早早触及到了官员人事制度的各个领域,并且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覆盖之宽、内容之细、历史之久,足以让后人为之惊叹乃至骄傲。它们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有人痛斥古代王朝政治黑暗腐朽,进而认为古代官僚制度的失败。事实上,王朝末期的腐朽衰颓,不是官僚制度设计造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对制度的背叛。比如,《衙门口》开章专题论述了科举取士制度。科举为传统社会流动、保证官员质量,做出了巨大作用。清朝出身寒微的进士比例,16521661年为42.8%16731703年为32.3%18221904年为35.2%,极大扩充了这个少数民族王朝的统治基础,为政府机构输送了一批才学之士。清朝中期后,科举制度遭到破坏,卖官鬻爵、滥用私人、仕途大开,官场人满为患,鱼龙混杂,进而导致了政治黑暗。

《衙门口》没有停留在描述静态的制度,而是深入到了动态的升迁之道和官场规则。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也是难度最大的内容。作者抓住了“权力”这个关键词,从皇权专制、权力结构、权力的变异与泛溢等角度出发,考察官员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力的大小成了衡量官员价值与成败的核心标准,获取、巩固与扩展权力就成了官员一切言行的目标。从此点衍生开来,古代官僚制度的种种消极与负面悄然而生。比如绝对皇权的存在,在理论上可以让一切优秀的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又比如自上而下的权力来源,使得“唯上”与“圆滑”成为古代官员行走官场的法宝。这一切都是君主专制体制惹的祸。古代官僚制度不能脱离君主专制的大背景,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正设计初衷,摆脱种种负面与消极衍生品的附着。

官僚制度不仅覆盖官员群体,还有众多的人群攀附其上:幕僚、胥吏、长随、官亲等等。大凡能分沾到公权力荣光的人,都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也就与官僚制度息息相关。《衙门口》也没有放过这些人群,专门写了衙门小贵、官场小人物和那些“体制之内、编制之外”的人和事儿。制度规范人事,同样也迁就人事。在实践中,人和制度相互影响。明清时代的官员就仰仗幕僚、亲随和官亲们控制衙门和施政。比如,古代没有信息交流困难,各个衙门的门丁既要管理官员的来客、拜客,准备老爷的出行交际,又要留心衙门内的公文进出、官员往来,充当了类似领导秘书的功能,作用不容小觑。这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造成的,而官员对亲属的倾斜、倚重乃至包庇,则是主观故意的。归根结底,此问题又要归咎到“权力”关键词。在位者苦思如何巩固权力、维持秩序,灰色人群的存在有助于他们实现目的。灰色人群自然要有灰色收入,就会在白纸黑字的制度之外营私舞弊。

《衙门口》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副图景:官场上熙熙攘攘,有人白发赴刑场,有人雨夜赶科场,“读者们可能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琅满目的衙门之间。野史、传说同正史一样得到了认真的对待,登堂入室,在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一部传统的考据演绎与时髦的通俗写作、严谨的史学关怀和轻松的故事传奇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

据说袁世凯年青时在家族世交吴长庆的庆军中奋斗,曾向吴长庆的好友马相伯讨教:如何才能飞黄腾达,直上青云?马相伯指点惟厚赂宦官,由宦官而结纳亲贵,便可越级而升,宦至督抚不难也。

袁世凯如法炮制,立竿见影,后来告诉马相伯:验矣!又问:先生见事如此透彻,代某筹策如此奇效,为何不躬自为之?

马相伯笑着说:余言之而不能行,是以未免终为书生也!

《衙门口》是一部讲古代官僚制度和官场的作品。历史关照现实,读者与其把它当作行走官场的“教科书”,学习古代官场的鬼魅伎俩,不如当作一部古代官场的“穿越指南”,多一份认识过去、感知当下的鲜活材料。(作者:赵亮)

                 《衙门口》:古代官场穿越指南

话题:



0

推荐

张程

张程

54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张程,浙江临海人。职业编辑,业余作者。写过若干本断代史和专题史的通俗读物,出版有《泛权力》、《三国大外交》、《中国人本色》等书。 博客中文章为本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或者他人。转载请注明作者是张程。 有事请联系chempo@163.com。谢谢大家的光临!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