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民国政治一方面只学到了西方政治的皮毛,另一方面传统政治的千年影响依然存在。一中一西、一新一旧的权衡与纠结,可能是左右晚清和民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原因。PS:推荐大家看《民国说明书》。
原文地址:关于议会、民主作者:安石
    张程先生的《民国说明书》一书记载了民国年间的一个个历史片段,包括民国年间的军阀、文人、革命者以及社会和思想。书中对民国年间的三场选举进行了描述,即袁世凯的逼选、曹锟的贿选、以及李宗仁与孙科的副总统选战。这三场选举所表现出的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恰恰反应出了西方民主制度被嫁接到了中国之后的水土不服。可这是为什么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度低、素质低,很多人因此认为中国社会不具备实行西方民主的基础。可是这个基础究竟是什么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答案,即社会分化。即议会民主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拥有代表各个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而更进一步的前提是这个社会出现分化。而观察一个社会出现分化的重要标志是看受教育人群的职业选择。而在民国年间,中国社会还基本上是一个农业社会,社会还没有出现群体分化。民国初年虽然政党林立,但究其根本,只不过是从政者内部的分化组合罢了。
    
    当一个社会出现了群体分化,就必然导致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此时存在一个民主的环境,那么这些不同的利益诉求就会催生出不同的政党来作为各个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大家的利益关系非常简单,无非是农民、地主、官僚、皇室贵胄等罢了。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反应出的仅仅是同一个大的利益集团内部的纷争而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出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有的组织代表汽车行业工人利益,有的组织则代表钢铁工人的利益,还有的组织代表出租车司机的利益等等。此时,许多政府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将牵动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例如,汽油涨价一事,汽车行业的劳方与资方或许都将因此获利,而有车一族却将因此受损。

    依照作者的观点,民国仅仅学到了西方民主的皮毛,照搬了国会、选举等形式,而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支撑,所以难以成功。

    我由此又想到另一个问题,既然民国时期民主的努力没能成功,那成功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我觉得,理想主义者的推进和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首先是理想主义。社会的变革需要一批拥有崇高理想的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例如梁启超、宋教仁等,他们怀揣高尚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可以不惜一切乃至生命。对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他们可以真正的不去计较得失、权衡利弊,他们动力的来源不是利益,而是理想。其实中国不乏理想主义者,从康梁变法之日起,百年来中国社会每隔一段时期就会涌现出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希望将中国建成他们心中的理想国,并为此而奋斗,有时候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中国最近的一次理想主义最为盛行的时代当属上世纪80年代。不过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次运动戛然而止。因此,社会的变革有待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可以是位居庙堂的拥有崇高理想的政治家,也可以是像马丁路德金那样生长于江湖之中民权斗士。

    其次便是社会经济基础。此处的社会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群体的分化。当社会充分分化之后,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利益诉求,进而工商业者将组成各个不同的社会组织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此时,议会民主符合各方的利益,因此他们会成为支持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与理想主义者不同的是,工商业者的动力来源不是理想,而是利益。上世纪80年代那次运动的失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其原因便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尚未充分分化,民营工商业还处在襁褓之中,大部分民众都处在国企大家庭之中。因此,那场运动缺乏广泛的民众参与,其主要参与者都是怀揣理想主义的学生。这导致了那场运动的失败。

    所幸的是,自从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走上了一个群体利益分化的道路。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与加强,伴随着工商业的充分发展与社会受教育群体选择的多样化。因此可以说,从长期来看,中国社会必将拥有适合议会民主的社会经济基础。届时,只要等待理想主义者的推动,民主时代便能够真正到来。
话题:



0

推荐

张程

张程

54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张程,浙江临海人。职业编辑,业余作者。写过若干本断代史和专题史的通俗读物,出版有《泛权力》、《三国大外交》、《中国人本色》等书。 博客中文章为本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或者他人。转载请注明作者是张程。 有事请联系chempo@163.com。谢谢大家的光临!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