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个折子控,常常每天批十几个小时的奏折,乐此不疲,还在折子上留下了不少有趣的回复比如雍正言之凿凿地写道:朕生平从不负人。可是后人都评价他是一个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的人。又比如,雍正在年羹尧的奏折上亲昵地批复: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今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结果没几年,雍正就把年羹尧给杀了,一点都不顾君臣知遇之情,更不要提什么榜样作用了。除了这些黑色幽默外,雍正皇帝也会讲一些浅显的笑话,比如他在折子上说别人坏话: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个人,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粗蠢不堪,于登极后不记出仕何地。”“朕将王嵩调到,看伊竟是一不堪弃物,满面鄙俗之气。雍正骂人也很有一套,痛骂之中带着讽刺挖苦:你是神仙么?似此无知狂诈之言,岂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说的!”“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多赏你些,好为你夤缘钻刺打点之用。

  正襟危坐、生杀予夺的帝王们,多少也有幽默感。只是帝王的幽默感有大有小,有的时候发作多数时候潜伏着。更重要的是,帝王的幽默感是异于常人的。他们的幽默虽然也会让凡夫俗子会心一笑、嗤之以鼻或者捧腹大笑,但背后的笑点另有一番深意。

 

  帝王生来幽默

  幽默,按笑点来源定义,可以理解为一门自嘲和挑战常识的学问。一头大灰熊穿着芭蕾裙别别扭扭地跳上舞台,开口就唱:我是一只小蜜蜂。这可以理解为自嘲,自己拿自己开涮。赵高指着一头鹿说:这是一匹马。这也很幽默,因为它严重侮辱了旁人的智商。如果旁人都附和说这的确是一匹马,那就更幽默了。因为它挑战了整个社会的常识。

  我们先来说说帝王们自嘲方面的幽默。高高在上的帝王们断然不会允许其他人嘲笑自己,也不会拿自己开涮。他们几乎都自视极高,自信到自负的程度,认为我是上天之子,哪里有什么可笑之处?雍正皇帝在这方面就很典型,他喜欢在奏折上炫耀自己的英明伟大。比如他写道:朝中党援亦皆由此分门立户而生恩怨也,看透此者亦惟当年雍亲王(就是他自己)一人耳。”“朕早知其非端人矣,今种种欺隐俱已败露,服朕之明鉴否?

  雍正的儿子乾隆,比老爹更上一层楼,觉得自己武功古今第一、文章独步天下。后人游览大江南北,到处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御笔和大作。据说他还夸口,如果比拼文才,自己也应该是读书人中的皇帝。(类似的大话,据说宋徽宗、康熙皇帝和明武宗朱厚照也曾说过。前两人觉得自己参加科举考试,一定能考中状元;明武宗则认为自己不当皇帝去当兵,也能当个大将军。)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差不多是唐朝所有诗人作品的总和。他平均一天写两首诗,出了十几卷印刷精美的御制诗集,但很遗憾,乾隆的四万首作品中没有一句留传开来,如今的文学史都懒得提及这位皇帝诗人。这算不算是一种幽默?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大字不识几个,造反以后开始识字看书,做在龙椅上也能处理公文。不过,朱元璋显然认为自己文才了得。洪武七年,朱元璋举行诗文大会,对大臣们创作的作品都不满意,亲自动手写了两篇,作为范文,言下之意是自己的文才比天下文臣都要高。此外,朱元璋对文学史也有兴趣,写文章批判过文学史的赫赫有名的韩愈、柳宗元等人,认为他们只会调用几个辞藻,不通人情。几百年之后,朱元璋的范文没有流传下来,文学史对他这个人也不屑一顾。可见,帝王虽然不会自嘲,一旦自负、自恋起来,更有果。

  帝王在挑战常识方面的笑料更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可能是晋惠帝司马衷,大臣们向他汇报老百姓没有饭吃,司马衷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他的后代子孙、晋安帝司马德宗,长江后浪推前浪,非但不知道米和肉的区别,连雪花和棉花都分不出来。不过,帝王的无知,情有可原。因为锦衣玉食的司马衷,吃的肉远远比米要多,自然就以为肉比米便宜、常见了。而司马德宗根本不需要知道雪花和棉花的区别,衣来张口饭来伸手就可以了。

 

全文请见中新周刊网站“锐度专栏”:

话题:



0

推荐

张程

张程

54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张程,浙江临海人。职业编辑,业余作者。写过若干本断代史和专题史的通俗读物,出版有《泛权力》、《三国大外交》、《中国人本色》等书。 博客中文章为本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单位或者他人。转载请注明作者是张程。 有事请联系chempo@163.com。谢谢大家的光临!

文章